发布日期:2024-06-25 08:00
进入梅雨季以来,苏州连续降雨,空气湿度增加,我们身体内的湿气也愈加严重:身上胖嘟嘟、脸上油乎乎、身体困重、乏力,极易疲劳,食欲减退,头昏昏沉沉的,大便也十分黏腻……关于祛湿,你是否也觉得祛湿难除,湿气易反复?。很多人祛湿都容易走进这样一个误区:有湿时只忙着祛湿,而不懂得健脾,导致旧湿气走了,新湿气又来,一直除湿但一直都除不完。那是因为你忽略了健脾! 身体湿气的生成来自内湿和外湿,外湿容易理解,主要是受外界环境湿度的影响,如多雨季节、潮湿环境等。但是,更为常见,且起决定因素的是:身体脾虚,运化无力导致湿盛!脾主运化,既是运化五谷食物的地方,也是身体的运湿之所。 脾气健运,脾阳充足,自可以促使水湿运化;若脾失健运,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将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,产生水湿。故清代医典《证治汇补?湿症》云:“治湿不知理脾,非其治也”, 祛湿当健脾!所以,祛湿最好兼顾到两点,一是祛湿,一是运脾。祛湿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,而脾运则身体排湿更易,能产生良性循环效果,尤适于久湿不除之证。 湿气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,可以分为“外湿”和“内湿”。环境气候导致的“外湿”,很多人饮食、起居、运动等不注意,导致脾虚,水湿淤积在体内形成“内湿”。 1、环境湿气 外部环境的潮湿如高温多雨的气候、住所环境、经常涉水接触潮气等等,容易形成外湿。外湿无处不在,想要避免外湿伤人,生活中需要格外注意。 2、吃出来的湿气 现代饮食通常高油、高糖、重辣、重盐,这些重口味的饮食习惯都是助湿热的。长期重口味,还容易让味觉变得更加迟钝,接着痰湿越来越重、内火也越来越旺,整个人都会陷入疲倦、肥胖、衰老、慢性病的恶性循环中…… 3、喝出来的湿气 喝酒,是“湿热”的主要元凶之一。很多人喝酒之后会口干口渴、小便黄、长痘,长期喝酒的人头面部,尤其是鼻尖总是红红的,就是湿热导致的。 4、坐出来的湿气 久坐伤脾伤肌肉,会使人供血不足,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,甚至导致失眠。而长期不运动,会影响湿气的排出。 5、熬出来的湿气 经常熬夜,肝得不到休息,导致肝胆湿热。《脾胃论》也指出:劳倦则脾先病。脾受伤,体内水谷运化受影响,自然会加重体内湿邪。 4个方法健脾祛湿. 1、按揉或艾灸穴位 中医建议,如果用艾条艾灸的话,可以选足三里、中脘穴、 三阴交、阴陵泉等几个祛湿要穴。 足三里、中脘可健运脾胃中焦,增加人体对水湿的消化吸收运转能力;三阴交,是足太阴脾经、足少阴肾经、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的交会之处,因此得名“三阴交”,艾灸或者按揉,可益气健脾,培补肝肾。阴陵泉穴,是祛湿要穴,经常按揉可起到健脾祛湿、通经活络的作用。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,每次60下左右,以穴位处略有酸胀感为宜。 2、饮食调理 梅雨季,湿气重,可以通过饮食,来补脾祛湿,提升脾运化水湿的能力,湿气自然就解决了。四神汤就是中医著名的健脾祛湿食方。四神汤煮水是比较简便的方法,组方为茯苓、芡实、薏米、山药各10克,煮水饮用即可。四神汤适合脾胃虚寒的人,如果有胃寒、胃胀、消化不良,大便稀溏、疲倦乏力,一定要试试。 3、敷贴三伏贴 湿气重、脾胃虚寒、常常腹泻的朋友,这个夏天一定要试试三伏贴!在闷热的三伏天里,人体内阳气上升,经络通达,气血充沛。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调理脾胃虚弱,以温阳驱寒的药材来敷贴,助力人体温脏去寒,祛除体内沉寒痼冷,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,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,并为秋冬储备阳气,体阳气充足则脾胃病不易复发。除了消化系统疾病,三伏贴还适合调理风湿免疫疾病、妇科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、儿科疾病以及亚健康的调理。 4、三伏灸 虚寒、湿气重的朋友,可以在三伏天里试试铺姜灸。中医认为,姜铺灸就是补充和驱动阳气,祛除寒湿非常好的方法。生姜,解表散寒,温中止呕,化痰止咳;艾叶,温经止血,散寒止痛;外用祛湿止痒。三伏天里,在督脉施以铺姜灸,以艾绒和生姜的驱寒作用,激发人体自身的阳气,又将这种温热,通过复杂有序的经络系统传递至全身,以疏通经络、散寒除湿、补元气。 苏州这几天,连续下雨,祛湿健脾刻不容缓,以上几种方法,希望能够帮你有效祛湿,赶快去行动起来,把体内湿气排出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