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食同源系列之“黄芪”

发布日期:2024-09-09 08:00

黄芪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养生食品,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拿它来泡水,可以起到一定的养生作用。黄芪也是较常用的药物之一,为医家、病家所喜。其应用历史悠久,疗效卓著,更被李时珍称为“补药之长”,应用极其广泛。黄芪补气的作用虽然比不过人参,但是因为药性和缓,不容易补过头,所以绝大多数虚人都可以用。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,中医称为"表不固",可用黄芪来固表。《本草纲目中药煲汤养生》中记载,黄芪富含多种氨基酸、钾、钠、镁、等多种微量元素及蔗糖。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、保肝、利尿、抗衰老、抗应激降压,还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,是特别好的补中益气之药。

综合典籍记载,可以将黄芪的功效归纳为以下几点:

补气升阳

黄芪味甘微温,善入脾经,乃补脾益气之良药,用治脾虚失运,纳呆食少,食后脘胀,倦怠乏力,面色萎黄者,单用即效,如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黄芪膏;也可用与其他中药配伍用于治疗脾虚便溏或兼有泄泻者,治虚劳里急,诸不足者。本品甘温升补,既能补中益气,又可升阳举陷,用治气虚下陷引起的脱肛、子宫脱垂、胃下垂等脏器脱垂诸症最为相宜,常配人参、白术补益中气,柴胡、升麻升阳举陷,如《脾胃论》补中益气汤。

固表止汗

《本草备要》云:“黄芪,生用固表,无汗能发,有汗能止,温分肉,实腠理。”黄芪味甘性温,归脾、肺二经,补脾则筋肉健,益肺而腠理固,实为固表止汗之良药。治表虚自汗,常与牡蛎、麻黄根等收敛止汗药同用,如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牡蛎散;治卫表不固,易感外邪,常与白术、防风配伍,如《丹溪心法》玉屏风散。

利水消肿?

黄芪甘温补气,健脾益肺,利水消肿,肺气宣则通调水道,脾运健则水津四布,故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弱,“土不制水”引起的尿少浮肿,疲乏无力,纳呆便溏等症,常配白术、陈皮、猪苓、茯苓等药益气健脾利水,如《东垣十书》黄芪补中汤。

生津养血?

气为血帅,气虚失于摄纳,血不循经而外溢,常见吐血、便血、紫癜、崩漏等诸种血证。黄芪甘温,补气兼能提摄,常与人参、当归、白术等药同用,使气充血固,如《校注妇人良方》归脾汤。消渴之证,阴虚为本,燥热为标,最易伤津耗气。生黄芪补气生津,故治消渴亦常选用。消渴内热明显者,当与知母、葛根、天花粉等滋阴清热之品配伍,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玉液汤。

行滞通痹

气为血帅,气虚则血行无力,气血闭阻,肌肤失养,而成肌肤麻木不仁之血痹。黄芪益气以助血行,配桂枝、生姜等药温经行血利痹,如《金匮要略》黄芪桂枝五物汤;若营卫两虚,风湿侵袭,症见肢体关节痹痛,手足麻木者,常与羌活、防风、姜黄等同用,益气和营,祛风胜湿,除痹止痛,如《杨氏家藏方》蠲痹汤。

托毒生肌

黄芪甘温益气,托疮生肌,乃内托阴证疮疡之圣药。治脓成日久不溃,常与当归、川芎、穿山甲、皂刺配伍,有托毒排脓之效,如《外科正宗》透脓散;治疮疡溃后久不收口,常与白芍、丹参、天花粉、乳香等药同用,益气养血,托毒生肌,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内托生肌散;亦可用治小儿疮痘气虚塌陷,多与人参、肉桂、炙甘草同用,如《景岳全书》保元汤。

黄芪在播种后2-3年采收,9-11月或春季冬芽萌动前采挖,深刨以防折断根,切下芦头,抖净泥土,晒至半干,堆积1-2d再晒,直至晒干为止。剪去侧根及须根,扎成小捆,即是生黄芪。入药哦只有生制、炒制、蜜制以及酒制这几种:

1、黄芪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生品长于固表止汗,托疮生肌,利水退肿。

2、炒黄芪:取黄芪片置锅内,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微有焦斑,取出放凉。炒黄芪性偏燥,补脾益气而不壅滞,多用于食少便溏、脾虚腹胀。

3、蜜黄芪: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,加入黄芪片拌匀,稍闷,置锅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深黄色,不粘手为度,取出放凉。蜜黄芪质偏润,长于补气生血,多用于肺虚气短、气虚血弱、气虚便秘。

4、酒黄芪:取黄芪片,加米酒拌匀,放1h后炒炙。酒黄芪温升作用较强,适用于气虚肺寒及气虚下陷。

养生吃法

黄芪茶

原料:炙黄芪10g,炙甘草2g。

做法:共研末,为1d用量,置于保温瓶中,冲入适量沸水浸泡,盖闷约30min。频频代茶饮。

功效:益气固表。

防己黃芪粥

原料:防己10g,黄芪12g白术6g,甘草3g,粳米50g。

做法:将上述各种药材一起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的清水,至盖过所有的材料为止。用大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,然后加入粳米煮成粥即可。

功效:补血健脾、利水消肿适用于肥胖症。

黄芪牛肉粥

原料:炙黄芪30g,牛肉100g。大米30g,大枣10枚,食盐适量。

做法:将牛肉切成小丁同炙黄芪放入锅中,煮半小时后去除黄芪。然后再加入大米,用文火煮成稀粥,调入食盐即可。

功效:补脾健胃、益气固表、调和营卫。用于脾胃气虚饮食减少、体倦肢软、少气懒言面色苍白、大便稀溏、脉大而虚软等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