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食同源系列之“地黄”

发布日期:2024-10-16 08:00

生地黄,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上品。因其色黄,质重下沉,故名。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。我国大部地区皆有生产,主产于河南温县、博爱、武陟、孟县、泌阳等地。一般以河南产量大、质量好,为四大“怀药”之一。多为栽培,也有野生。地黄在原产地,有阵悠久的食用历史,从腌制咸菜到泡茶泡酒,从入菜煲汤到炖肉滋补,地黄以其多样的食用方式,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健康伴侣。

地黄根据不同的炮制方式,可分为鲜地黄、生地黄和熟地黄。《药典》记载,鲜地黄 ?甘、苦,寒。归心、肝、肾经。生地黄 ?甘,寒。归心、肝、肾经。熟地黄,甘,微温。归肝、肾经。鲜地黄,清热生津,凉血,止血。用于热病伤阴,舌绛烦渴,温毒发斑,吐血,衄血,咽喉肿痛。生地黄,清热凉血,养阴生津。用于热入营血,温毒发斑,吐血衄血,热病伤阴,舌绛烦渴,津伤便秘,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,内热消渴。熟地黄,补血滋阴,益精填髓。用于血虚萎黄,心悸怔忡,月经不调,崩漏下血,肝肾阴虚,腰膝酸软,骨蒸潮热,盗汗遗精,内热消渴,眩晕,耳鸣,须发早白。

综合典籍记载,可以将生地黄的功效归纳为以下几点:

清热凉血

生地黄,甘寒质润,苦寒清热,入营分、血分,为清营、凉血、止血之要药。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,壮热烦渴,神昏舌绛,常与水牛角、玄参等同用,如《温病条辨》清营汤;若血热妄行,吐血衄血,斑疹紫黑,常与水牛角、赤芍、丹皮配伍,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犀角地黄汤。

养阴生津

生地黄,甘寒质润,入肾经,又能滋阴降火。用于温病后期,余热未尽,邪伏阴分,夜热早凉,舌红脉数者,常与鳖甲、青蒿、知母等同用,如《温病条辨》青蒿鳖甲汤;生地黄,甘寒质润,又具清热养阴、生津止渴之效。用于热病伤阴,口干咽燥,烦渴多饮,常与玉竹、麦冬、沙参同用,如《温病条辨》益胃汤。

地黄根据不同的炮制方式,可分为鲜地黄、生地黄和熟地黄:

鲜地黄:取鲜药材,洗净泥土并除去杂质后便可入药用,用时切片或绞汁用。鲜地黄含质液较多,不便长期保存。

生地黄:即古人谓之“干地黄”,炮制需要用水稍泡,洗净泥沙杂质,捞出焖润,切片晒干或烘干。

熟地黄:干地黄经蒸制后名曰熟地黄。又根据不同炮制方法可分为酒熟地黄、蒸熟地黄、砂仁制熟地黄、姜酒制熟地黄、熟地黄炭等。

每种炮制方式都赋予了地黄不同的药用特性。生地黄性味甘寒,甘能润,寒能清热。熟地黄性味甘温,质地黑沉,能深入肾。生地黄和熟地黄一个是凉补,一个是温补。是故元素曰生地凉血,血热者须用。熟地微温,补血滋阴。

养生吃法:

1.枸杞地黄茶

原料:熟地黄10克、菊花5-7克、枸杞15粒、适量黄冰糖。

做法:将材料放入杯子里,加温开水冲泡;也可以加入适量水一起煎煮。

功效:生血养血,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头晕耳鸣、腰酸腿软等症。

2.百合地黄粥

原料:百合干10克(鲜百合可以用30-40克),生地黄10克,小米适量。

做法:百合干、地黄加250ml水,两味药煎汁,煎至剩3/5的水,取汁加小米小火慢煮。

功效:百合养心肺阴,地黄滋肝肾阴,小米滋阴和胃,可预防和治疗更年期女性失眠、心神不安、烦躁易怒。

3.生熟地炖猪骨汤

原料:猪骨500g,生地黄20g,熟地黄30g,陈皮5g,生姜2片。

做法:生姜去皮备用,姜皮与猪骨飞水后,与全部食材一同放入炖锅,炖1.5个小时,炖熟后加适量的盐调味,即可。

功效:清热生精,滋阴补血。特别适合肾精不足、肾阴不足之人,尤其适合春季心烦、燥热、皮肤不适之人。